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国通路118号天盛广场A楼1202室
电话: 021-64746066
传真: 021-64740885
网址: www.idrac.com.cn
首页 > 产业动态 > 国内产业动态
从几个典型案例看新市镇的成败与突围
[2016.08.16]

摘要:新市镇,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来,经历了功能单一,依赖性强的“卧城”,向功能综合,更加独立的“新城”的蝶变。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如今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在繁华拥挤的大都市周边,常常可窥见他们的倩影。曾今,新市镇在解决大城市过度拥挤,环境卫生治安每况愈下等城市病这一历史进程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也不乏造成一些布局不当,定位偏颇,丢失其本来的意义而导致大城市无序蔓延、疯狂扩张等尴尬局面。时至今日,其历史功绩显然大于其消极作用,但其之所以产生的历史初衷却渐渐为人们所淡忘,新市镇的原有内涵也逐渐黯然失色,新市镇再也不“新”,而往往落于原有城市的一个触角。本文直面新市镇发展的没落期,和中国城乡建设的历史转折期,截取几个典型案例,探讨新市镇的得失成败,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探讨新市镇发展的突破口,实现城乡发展历史转折期的突围。

关键词:新市政规划 、案例分析、规划政策

一、新市镇的“前世今生”

(一)新市镇的“前世”

“新市镇”,大约最早见于英国城市规划家埃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的书籍《明天:真正革新的和平之路》。在这本著作中,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Garden City)的构想,花园城市指事先经过周密规划所兴建的新城市或大型社区,取代现有都市市中心向四方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市镇或新城通常位于大型城市的郊区,主要目的是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多的人口和解决由此而产生出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究其根本,我们思考的是,怎样的“社会问题”催生了怎样的“花园城市”。

针对社会问题,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尤其在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与人口爆发式增长两大进程。机械化生产一方面解决了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需求,使得快速、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机械本身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和能源消耗,也使得城市上空原来清新的空气变得阴沉刺鼻,原来清澈的河流变得浑浊污秽,垃圾堆满大街小巷,城市环境急剧恶劣。而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导致城市急剧膨胀,住房供应不足导致棚户区林立,设施严重缺乏导致城市公共系统瘫痪,交通拥堵,治安失控,生态恶化,城市病蔓延等等。工业革命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刺激了人类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也刺痛了人类聚居协作的传统模式。

针对花园城市,当然是一方面旨在解决污染问题,通过一系列廊道、绿化隔离和花园,将不同的功能分割在不同的地域内,营造出城在花园内的景观。另一方面,旨在建造一个至少具有居住生活等功能的新的城市,以疏解大城市人口爆炸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园城市至少应当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如同花园一样的城市环境;第二,具有居住、生活等综合功能的城市。

(二)新市镇的“今生”

20世纪上半叶,新市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功能单一的卧城,职住平衡的卫星城,功能综合的新城。这一阶段的代表有莱奇华斯和韦林,斯蒂文奇,密尔顿凯恩斯。20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新城建设,俄罗斯大街区开发和美国一些开放式社区的成熟发展,新市镇逐渐进入了一个更加综合、多元,更具活力的独立的城市,有的独立成长为一座崭新的城市,有的则与原有大城市连成一片,进而成为大城市的一个地区。

在我国,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受英国邻里单位和俄罗斯小区建设的影响,新市镇的建设起步较晚,发展却十分迅速,以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为代表,先后发展了一批新市镇。比如北京的回龙观,上海的宝山,广州的番禹。但这些地区先后都成长为城市的一个单位,被城市“摊大饼”似的无序蔓延所吞没,新市镇也变的毫无“新”意。

上海,尤其是在新市镇建设方面,有自己的体系和道路。

200411月,上海市出台了一个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提出“1966”城镇体系规划目标,即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设一批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城、新市镇,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吸引农民进入城镇,逐步归并自然村,提高郊区的城镇化和集约化水平,构建和谐村镇。

这样的定义,已经把新市镇的内涵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强调城乡的统一。要求新市镇具有适度的规模,优美的自然环境,高效便捷的城市服务,具有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的核心内涵,也具有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多维度的综合内涵。新市镇的“新”字,鲜明的体现在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初衷的回归和溯源上。

二、几个典型案例

(一)莱奇华斯和韦林

最经典的当然要说莱奇华斯和韦林,这两座城市都出自霍华德之手。

莱奇华斯(Letchworth),由霍华德筹措资金,于1903年在伦敦郊区建立。为了建设这座城市,还组织成立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就是今天的新城建设公司),由恩温和帕克两个人组织实施。这座城市,规划人口33000人,规划面积3822英亩,规划综合考虑了当地的水源、风向和交通条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娱乐和休闲空间,还预留了许多建设用地以备城市日后发展的需要。恩温和帕克这个规划由于后来做了修改,但规划主旨始终未变,即平衡、和谐、自足的田园城市。可惜,在建成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它的人口规模并未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多种功能也未得到充分展开,最终沦为一座居住功能单一的卧城:白天,人口向大城市转移,成为鬼城;晚上,人口回流,形成卧城。

韦林(Welwyn),和莱奇华斯一样,由霍华德委派恩、温帕克等人于1913年在伦敦西北约36公里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规划面积2387英亩,人口4-5万,比莱奇华斯更小,所以无法腾出更多土地建设农业保护地带,所以更加紧凑与灵活,城区内任何地点的居民步行0.75英里可到达商店购物。交通更加发达,并且为汽车时代的到来预留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街道和地区也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与传统,并大幅度地提升了公共设施建设水平,有一流的文化娱乐设施。最显著的特征是友好的社会氛围,愉悦的生活环境,有序高效的服务,充足优美的居住条件等等。与莱奇华斯一样,韦林的建设最终也难逃半途而废的命运,并没有实现最初的美好愿景,最后沦为一座平庸的居住之城。

(二)新加坡和堪培拉

借鉴花园城市某些精彩片段所发展起来的国际大都市成为一种典型,这类具有田园城市典型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可以理解为都市花园或花园都市。

新加坡(Singapore)南面与印尼隔海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并以两条长堤相连于新马之间。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其在绿化保洁方面尤为突出,被冠以“花园城市”之美称。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在早期的城市规划当中,制定了专门的“绿色和蓝色规划”,该规划为确保其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然拥有绿色清洁的环境。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适应休闲的需要。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走出办公室、家和学校,感受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之中。总的来讲,新加坡规划的主要启示有:把花园城市作为基本国策严格执行;有国家主体统一规划和开发以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健全的法制规定使全民树立良好的保护意识;绿化人均指标高达19.6平方米等。这一切,共同促成了新加坡成为花园里的城市。

堪培拉(Canberra)位于澳大利亚山脉开阔的谷地上,海拔760米,莫朗格洛河横贯市区,是全国的整治、经济、交通中心。早在建城之初,政府就选择了这座位于两城之间,风调雨顺,有山有水的地方。这座城市如花园一般的现状,要归功于格里芬的规划,他提倡建设一座自然与人高度融洽的城市,即整个堪培拉以国会山为中心,建造发射性的城市道路网,每一条街道指向组成澳大利亚的所有州区,高耸的国会大厦象征权力中心,代表全国的心脏。这样的一个方案处处闪烁着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光辉:核心、放射线、同心圆、扇区等。整个城市以首都山为圆心,15公里为半径,从北向东往南顺时针方向的环城路为一个半圆弧线,再以南北两条宽阔的国道联邦大街与国王大街为边,构成一个扇形。再加上一条恢弘的中轴线,冠以中央水轴和格里芬湖,与原有的三条放射性大轴线共同组成城市最鲜明的特征。堪培拉如今全城树木苍翠,鲜花四季,每年九月,堪培拉都举办花节,以数十万株花迎接春天的到来,被誉为“大洋洲的花园城市”。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总体规划先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城市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留有发展余地;城乡平衡,人与自然协调,将矛盾归纳在一个合理的规划框架内;充分借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将城市建设成一座高效运转的花园,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活力花园。

(三)上海市吕巷镇

上海市吕巷镇,位于上海市南部,金山区中部,镇域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41692人,辖10个村和2个居民委员会,是远近闻名的果蔬基地。长久以来,吕巷镇都保留着农业发展的基础,即使在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的阶段,也秉持以现代农业为主要方向的特色化发展路线。从其资源禀赋角度来看,这里是金山中部绿肺,是生态核心,有胥浦塘、六里塘、中运河等河道水网;有金山片林,白漾生态林等森林资源;有吕巷水果公园,万亩生态良田,特色历史街区等。这一切,使得吕巷成为隐匿于大上海郊区的“市外桃园”,是宜居宜养宜游的“林栖小镇”。

从资源角度来解读,吕巷镇最鲜明的特色是发掘自身资源,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利用上海市新市镇规划编制的历史机遇,重新向世人描绘了一幅田园画作。首先,吕巷整合生态资源。吕巷是远近闻名的果蔬基地,其水果公园种植的皇母蟠桃更是享誉全国,受到习近平主席的莅临指导;其次,以万亩果园为主要目标形成的施泉葡萄、敏蓝蓝莓、平漾葡萄等水果基地,成为吕巷发展特色农业的品牌;第三,沿胥浦塘的水源涵养林,沿惠高泾南北向贯穿吕巷和廊下的片林,沿张泾河贯穿吕巷和廊下的金山片林等等,为吕巷的森林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第四,分布在水果公园和森林之间的,是吕巷传统的万顷良田,这些良田与自然的水系互相穿插,形成绿水绕肥田的农业景观,再穿插以自然有机分布的村舍农宅,形成天然的田园画卷。

从产业角度来解读,吕巷镇作为新市镇发展的典型,其“新”就新在不但能够发挥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还整合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得制造业和服务业围绕现代农业,支撑起发展,为其不断更新升级提供动力。吕巷农业在上海具有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其两大主导行业:汽车零部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全国也属行业翘楚。尤其是以麦格纳、德韧和蓝滨石化为主的龙头企业,为吕巷镇的城镇化铺平了道路,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围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吕巷已有的设施农业旅游、农村观光、乡村养身养老等产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以百花节、蟠桃节、葡萄节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牌节庆,不但聚拢了人气,还增加了吕巷旅游观光人口,为未来发展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开拓了广泛的客源。总体来看,经过新一轮的规划,吕巷镇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将实现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果蔬业、制造业和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从规划角度来解读,上海所推行的新市镇总体规划,在镇一层级,主要是落实上位规划所指定的各项目标,为镇的具体建设发展制定总体的计划与安排。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落实指标,推进减量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构建镇村体系和塑造城镇空间等。从空间上,吕巷镇由东向西划分成休闲康养板块、产业板块和果蔬板块三大区域。这样与自然资源充分契合,形成康养基地、产业基地、果蔬基地。并采用人口多元导入机制,导入高端精英人群,导出落后低效产业人群,实现人口多样化、高素质发展。两个镇区,干巷和吕巷,一东一西,和中间的水果公园相结合,贯穿一条高效的朱吕公路,形成各项资源串联式互动发展。最后,吕巷作为典型江南水网密布区域,在新市镇规划的历史机遇中,修复了传统的河道,复兴了纵横交错的水网,为镇域风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得来说,吕巷作为率先建设新市镇的典型代表,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和规划合理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利用新市镇总体规划这一张蓝图,集中优势力量,一干到底,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范本。

(四)上海市张堰镇

张堰镇位于上海市南部,金山区金山新城北缘,吕巷镇东缘。镇域面积35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5万人,辖9个村和4个社区。作为金山区中部生态绿核的共同组成部分,张堰和吕巷在区位、资源、优势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以生态型小镇为发展方向,都有着浓重的农业耕作文明的遗传基因,都面临去产能促发展的转型压力。但与吕巷截然不同的是,张堰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而且主导地位十分突出,1-2-3产业结构为1.5-86.6-11.9,在去产能、促转型的关口,这样的经济结构面临的压力更大,好在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略显加快,十年平均增速达21%。所以,张堰在新市镇建设当中主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吕巷等其他传统村镇形成差异化错位发展。

从资源角度来看,张堰有金山片林的部分,森林资源优势突出;依托丰富的农田资源发展起来的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比如粮油、蔬果、养殖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张堰工业园区,为张堰镇发展商务、商贸提供了不可取代的企业资源;丰富的农田水系和森林古镇,乡村的天然田园气息共同塑造了得天独厚的旅游度假资源,其秦望山清新的空气和慢节奏的生活状态,为发展休闲康养培植了资源。然后,相比以上资源,张堰镇真正独树一帜,有别于其他周边乡镇的独特资源有两个,一个是古镇资源,一个是其背邻金山新城的现代服务业资源。2010年,张堰古镇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张堰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老镇区原有大小弄巷29条,有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等保存较好的4大清以前建筑群。此外,新尚路有白蕉故居和高天梅故居,高天梅故居中清代金、银桂各一株,已有150年历史,至今仍生机勃勃。百家村有建于民国22年的百家天主堂,现为金山区天主教总堂。旧港村5组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张单氏节孝坊。在上位规划中,金山新城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至2020年,新城居住人口约40万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43平方公里,是为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具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而作为毗连金山新城的张堰镇,环境优美,与新城联系便捷,是金山新城的后花园,将建成水绿交融的花园城镇。至2020年城镇人口为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5平方公里,其中钱圩社区约1平方公里,为居住社区。张堰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特色,主要是针对金山新城而言,旨在承接一部分新城的服务业功能,作为新城服务中心的一个腹地。同时,也考虑到张堰距离新城较近,多数人会选择到新城就业、消费。所以,对接新城的发展是张堰镇不同于周边镇的又一特色。

从产业角度来看,张堰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多,现存空间紧张,企业门类众多,尤其在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优势较为明显。一个显著特色是,园区现以快速增长型中小企业为主,定位相对准确,发展相对成熟,产业转型升级的轨迹相对明显。除了第二产业,农业相关产业发展也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养殖业企业有扩大规模,农户转型发展意愿很强,以百草园、红豆杉基地等代表企业为主,向休闲农业转型的条件较好。而最为突出的,当属以古镇和金山新城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张堰古镇以文化产业为主,坚持“互联网+艺术+古镇”模式,打造“文隐张堰”,以金山名人馆等为标本,汇聚金山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发挥本地古镇景观资源,打造水乡康养小镇,吸引高端精英人才,构建隐逸的田园居所。另外,张堰镇有教育园区,2个重点高中,中侨学院,有公共剧场,便捷的对外交通系统和高等级体育配套设施,秦望山、张堰公园等休栖空间,成为建设现代服务业发达,具有持久发展活力的小城镇,江南名镇的必备因素。

从规划角度看,上位规划对张堰镇的定位是中部生态绿心,但着重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主要突出特色古镇和文化休闲旅游。从空间上,抓住主要资源优势进行对接,北向毗邻片林;南向毗连金山新城,增强与新城的交通联系,形成“连而不绵”的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东向依托金山工业区产业发展,形成针对中小企业、新兴企业、产业上下游企业的错位发展园区;西侧紧邻农业区,与金山中部片区农业资源链接,增强农业示范作用。在交通层面,镇域交通基础设施完备,骨架路网、公交线网长度和密度均达到较高水平,镇区交通与对外交通通达性很高,这就使张堰镇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功能层面,突出休闲旅游职能,突出文化与历史资源,建设有魅力的“后花园”;突出科学教育职能,成为金山的文教研高地和上海南部郊区文化教育基地。最为突出的是,张堰镇通过配置较高能级的服务设施,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地区文化活动中心、地区旅游服务中心和地区教育培训中心;同时,与廊下共同形成地区农产品贸易中心,与金山新城共同形成地区产业服务中心。

总的来看,张堰镇通过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镇村建设道路,通过科学高效的规划与实施,通过对镇村优势资源的培育和配置,突破了传统农业镇发展的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跨越,也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住了古镇,留住了乡愁,更因此而越发吸引外来旅游观光人群,成为新市镇建设的一个崭新示范。

三、新市镇的成败与得失

(一)成功的一面

对于资源相对匮乏、产业相对单一、交通相对偏远的地区而言,政府应该推广合作式住房制度,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尽力为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和经适房。在城市建设与运营方面,建立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多样化的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适时介入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

对于那些发展相对有明显的优势,区位相对较好,对外联系便捷的地区,应当引入较成熟先进的规划思想,比如区划、邻里单位和开放式街区思想,便于管理者对城市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空间上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便于组织人性化的居住和游憩空间。当然,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居民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活、生态体系,使得新市镇在一个完整的框架内有机运行。

对于那些有独特资源,有特别发展道路的新市镇,比如古镇,风景名胜或稀有资源丰富的市镇,政治、军事或交通要塞型市镇等等。应当坚持原有特色的同时,重在与周边市镇形成互动和衔接,注重与周边环境的错位与融合,在更加广泛的空间与范畴来统筹协调,实现定位、功能和特色的合理分配。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新市镇,都应当秉持建设和保护并重,尊重自然与每座城市的个性特点,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注重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避免破坏生态,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对于那些功能相对复杂,产业相对完善,交通相对成熟的新市镇,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面比较广,耗资巨大,融资可采用政府投资、集体投入、外资等多种形式。既要考虑到本地居民的长期发展需要,也要为外来人口,主要是旅游观光和外来谋生的居民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做到既满足基本需求,也满足高端需求;既满足当前需求,也满足未来需求;既满足本地需求,也满足区域需求。

(二)遗憾的一面

目前,新市镇建设还处在初生期,对于其内在含义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许多新市镇的建设也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标准,除了在某些特定指标上可以窥见新市镇建设的成败,还应该更加注重新市镇综合发展潜力和活力的评估。除此以外,还应该避免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方向。

首先,经济发展不是新市镇建设的唯一成败标准。从古至今,有绝大多数镇村建设的最大目标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当然无可厚非。但许多时候,快速的经济增长,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比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风貌混乱,不可持续等等。

其次,新市镇要有新意,要独树一帜,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就要紧扣自身的资源,而不是逐利。有一些地方,原本有很好的生态和景观资源,但发现同时具有发展传统工业或能源业的潜质,于是看不见生态建设的长远利益,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大力发展有毒有害有污染的产业,或是破坏森林、水体、生物圈来满足某些产业的发展,等到资源枯竭的时候,才发现产业不能继续发展的同时环境再也修复不好了。最终,绝大多数小城镇都走上了传统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路子,城市面貌也大致相同,发展丧失源泉。

最后,规划的制定要实际可行,要有针对性,执行和落实规划时更应该务实和坚持。传统的新市镇往往和城市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修改一次规划。实际上,镇村区域和城市有本质的不同,即使在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更新与发展跟城市之间还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地区总是发展相对缓慢,更新相对滞后,而且其发展和更新还受到地域文化与传统的影响,变革的阻力比城市更大。有些镇村的蓝图制定的很好,但是执行起来要不然落于一纸空谈,要不然就粗暴执行,引起群体性事件,总之,本来是为百姓谋福祉,却变成了镇村破败落后的导火线,现在,我们去产能,房地产过剩,主要的根源可能还是要归根于这些三四线城镇的失败规划和盲目发展。

四、小结  

(一)全球城乡建设步入优化升级阶段

在经历了新一轮发展中国家城乡建设快速进程后,世界各国普遍进入城乡建设优化升级阶段。我国在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建设狂潮之后,也逐渐开始思考,新时期城乡规划建设的新模式。我们一直在提“新”,城乡融合是新,产城融合是新,新市镇也是新。但求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前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应该在深刻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序地创新。城乡建设虽然不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反复建设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和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开始,就制定一套长久的,行之有效的规划蓝图。而在这张蓝图当中,新市镇应该一改常态,更加注重质量,做到优化升级,做到不但形象好,而且服务好;不但经济好,而且生态好;不但现在好,而且未来更好。这个质就体现在是否有特色,是否够全面,是否有活力,是否可持续。

(二)我国城乡建设转折期新市镇建设的突围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城乡建设转型期,去产能、促转型,提质升级等任务艰巨而繁重。在这一历史当口,新市镇的建设很容易流于纸上谈兵,许多地方可能更加注重上级分配的任务和指标,而放弃对新市镇规划建设作出努力和探索。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比我们能够想象的更加严峻,新市镇建设的突围迫在眉睫。抓住转型期这个契机或许需要的不仅是智慧,还需要用气和魄力,但错失这个机遇,或许将会是一个城镇永远的败笔。

通过本文对几个案例的解读和分析,新市镇的突围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新市镇的规划和建设本身,而上升到制度和学科变革的高度。新市镇是一个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建设单元,面临两规合一、多规合一的体制变革,需要加大力气重新整合原有的规划成果,也需要从业者慢慢适应这一全新的工作模式。另外,对于规划行业和学科而言,加大新市镇规划的研究和探索,转变传统编制单位垄断的行业格局也成为必然。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具有某种固定体系和默守陈规的学科框架,而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走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特色化科学发展道路;我们也应该同时打破行业壁垒,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创新创造,鼓励多元合作的模式开展设计工作,让有利于新市镇规划建设的各种想法得到充分抒发。

站在新市镇建设的潮头,我们仿佛再次看见当初热火朝天建设城市的历史场景,热情和期盼总有一天会被突如其来的现实所取代,希望新市镇建设不是一阵突发奇想的狂潮,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是化作涓涓细流,为我们建设更加美好的故乡和田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造福。

相关政府网站 相关机构网站 相关学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