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揭牌,上海证券交易所“新兴板”孕育待发,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箭在弦上,新车间、IC咖啡等众创空间次第崛起……创新,创新!适应新常态,唯创新不破;引领新未来,唯创新是取。2015年的上海,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热力,汇聚成创新创业的时代强音。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善于突破。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如何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一年之后的今天,《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下称《意见》)公开发布。一场驱动未来的关键战役,已然拉开序幕。
一、方位图:“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
当今世界大势,唯创新者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新要求、新定位,也是上海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的根本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
深刻认识的背后,上海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列为市委“一号课题”。在深入政府各部门、区县、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调研之后,有关“全球科创中心”的轮廓逐渐清晰: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二、路线图:“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是管出来的”
深圳有华为、中兴,北京有联想、小米。相比之下,上海尚未形成行业性的龙头创新企业,本土创新引擎缺乏,这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最明显的短板之一。
直接冲着问题去,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创新的活力和动力。长达近一年的调研和讨论,为“一号课题”绘制了这样一张路线图:
(一)体制机制方面,核心是“放”。
企业创新投资难、大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些难的背后,归结到底是体制机制障碍。比如,一家互联网视频企业的设立,就需要文化、通信等多个部门颁发的增值电信业务、网络文化经营、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多张许可证,审批事项过多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是靠管出来的、不是靠政府的计划排出来的、不是靠财政资金扶持出来的。”韩正一针见血地指出。
(二)人才政策方面,关键是“聚”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只有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上海才能建成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然而,包括上海在内,国内大多数城市集聚一流创新人才的制度尚不健全。比如外国人申办永久居留证,基本条件是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申办周期一般6个月以上,迄今全国仅发放此类证件6000余张,上海2000余张,远不能满足引进全球高端人才的需要。
(三)创新环境方面,重点是“优”
一个普遍共识是,没有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不可能孕育成长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环境的组成,包括财税、金融和法治等多个方面,上海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融资难是创新型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如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因为资本投入大、盈利周期长,企业一般会面对连续数年亏损,难以满足上市要求。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上海华虹NEC,1997年成立,2000年达产,直到2014年才在港交所上市融资。
(四)前瞻布局方面,抓手是“谋”
必须选择一批符合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破国际垄断;上海有基础、有能力,可以形成合力实现突破的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超前谋划承担战略任务的“四梁八柱”。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指出,要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集聚发展、重大创新举措和创新土壤培植,狠抓落实。
三、施工图:“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创新方位已明,创新路线已定,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上海已出发!
“科技创新不只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而应该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系统创新。”上海市市长杨雄说:“必须针对主要瓶颈和矛盾,在科研管理和产学研的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一)以政府改革为先
改革要从政府改起、创新要政府先行。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素心说,必须下决心改变政府前置审批过多、多头管理突出的现象,尝试不再按产业目录管理,让企业先干起来,在过程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对此,《意见》中进一步明确,要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扩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比例等。
(二)以企业创新为主
当前,国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50%)的比例还不够高,研发投入的界定范围也比较窄。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高达400%,法国则将日常管理费、行政费用也纳入合格研发费用。借鉴国际惯例,未来上海将加大普惠性的研发支持政策力度,落实包括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在内的税收支持政策。完善国企业绩考核办法,将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视同利润。《意见》还强调,要加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推动尚未盈利但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争取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支持中小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挂牌。
(三)以人才建设为本
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公务员局局长陈皓说,现行的户籍和居住证制度,仍将学历和职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忽视人才的实际贡献。根据《意见》内容,上海将建设创新企业才人高地,推进“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才、科技人才、企业家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及核心团队,予以直接入户引进。未来,创业人才获得的风险投资规模、科技人才实现的市场价值,将成为新的评价指标。
(四)以市场导向为重
科研和市场脱节,是一直以来的痼疾。上海将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凡不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意见》中还提到,要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这将加大激励力度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以突破创新链阻断、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通、不畅、不顺的问题。
“要实现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的目标,可能比之前提出的‘四个中心’时间跨度更长、任务更艰巨。”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看来,上海别无选择,必须勇往直前。
——到202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
——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这是科创梦的美丽愿景,更是驱动未来的郑重承诺!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历次关口,上海都勇立潮头。当创新驱动的号角在全国吹响,上海,再次承担了率先出发的历史重任!
摘自新华网